研究队伍

张一敏,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武汉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钒资源高效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兼任武汉理工大学学科首席教授。

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召集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钒资源清洁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选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特殊冶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固废资源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碳酸钙产业专委会专家组组长,全国锰业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钢铁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长期致力于洁净矿物加工、化学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获国家、省部科学技术奖17项,其中排名第一获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第一获省、部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以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7件、美国、比利时和南非发明专利3件、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独著和主编著作8部,发表论文286篇。

获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产业创新奖”,2020全国创新争先奖。

王黎,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涛学者特聘教授、环保所所长、环境中心主任。曾任中国能源学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环保部环境风险应急与处置专家、化学反恐专家、美国ECS会员、美国SCI/EI双引杂志编审,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环境风险监测处置方面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并参加三十几项国际合作、国家、省部级和来自企业的科研项目。曾获得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华夏英才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优秀海外学子奖等多项奖励。发表SCI/EI等论文一百三十多篇、著作及教材9部、申请授权专利57件。

李光强,教授、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日本钢铁协会、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曾任东京大学特任教授。长期从事冶金专业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电化学冶金,冶金废弃物资源化,纯净钢冶炼、夹杂物控制及钢的强韧化,材料与冶金过程数值模拟,能量转化材料与系统等。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宝武集团等重大校企合作科研项目10余项、在研项目1项。已发表权威期刊论文300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ialia、MMTB、ISIJ Int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30余篇,H因子24;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推广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主编《钢铁冶金的环保与节能》专著一部,参编《钛微合金钢》专著及其英文版。

向晓东,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颗粒污染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先后赴英国ESSEX大学(1992)、德国Duisburg大学(1993)、澳大利亚NSW大学(2003)从事气溶胶科学研究工作。主持中澳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现代烟气脱硫技术研发(FDG Technology Development)”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1项、其它国家级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50余篇,出版《Aerosol Particulate Separ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气溶胶科学技术基础》等中英文专著6部。

吴开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钢铁研究学报等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应用性能。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发项目50余项。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8项科技奖励,获得了6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颜家保,教授,博士生导师。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冶金工业废水生物强化及深度处理”团队负责人、化工环保研究所所长、环境化工方向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致力于难降解废水生物强化、深度处理及水质在线监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创新专项(重大项目)、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武汉市重点攻关、供需对接等研究课题。主持完成的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各1项。近年来,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

刘涛,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是中国钢铁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武汉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一直从事钒资源清洁生产与固废资源化利用相关研究,已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重要项目12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发表SCI论文46篇,获授权美国、南非等国外发明专利3件,国家发明专利28件。

樊涌,工学博士,教授。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德国洪堡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籍特别研究员、希望学者。曾担任“欧盟科研项目同行评审专家”、“渣增值国际会议”大会组委会成员,长期从事“城市矿山冶金与固废资源化”领域研究工作。先后赴日本东北大学(泰晤士2020年日本大学综合排名第一)、比利时鲁汶大学(汤森路透“欧洲最具创新力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QS欧洲“矿业工程”排名第一)研究深造。面向大宗工业固废减量处理和高附加值利用,在有价金属再提取、新式破碎与分选、高附加值材料制备等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在矿业、冶金、材料、环境学科期刊和会议梯队群发表研究论文并申请发明专利四十余项。先后主持和参与十余项国际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类科研项目,部分成果获得工程应用。设计讲授《城市矿山》、《过程冶金及金属循环利用》等课程(德国,英文)。与全球多个大学科研团队及公司建立了学术联系并形成了较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

获得“日本政府高级人才优遇”、“環境永续開発專業领袖賞(日本)”、“籏野多元物質科学研究奨励賞(日本)”、“鲁迅-藤野先生記念奨励賞(日本)”、 “環境领袖博士賞(日本)”、“日本学术振兴会希望学者”等多项科研奖励。